制造业企业如何运用数字化
制造业企业如何运用数字化(数字资产)转型升级
----日立公司的实践及启示
当前,全球经济进入数字化时代,中国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和挑战。如何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效率提升、技术突破与价值创新,成为制造业企业必须回答的问题。日立作为数字化转型成功的案例,有着较好的分析价值。本报告通过分析日立公司在数字化转型中的实践与经验,为中国制造业企业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日立的历史
日立公司成立于1910年,是一家历史悠久的制造业企业,曾经以生产从家用电器到工业设备的多样化产品而闻名。其主要产品包括洗衣机、电视、芯片等。尽管其产品线广泛,日立在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面临了严重的发展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业务多元化导致效率低下:公司分散于多个业务领域,内部协同不足,导致资源浪费和低效率。
2、外部竞争压力加剧: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韩国等国家的企业迅速崛起,尤其在家电和电子产品领域对日立构成了巨大挑战
3、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日立的传统业务进一步受到冲击,公司在2009年濒临破产,全年亏损达7873亿日元。
为应对这些挑战,日立不得不对其业务模式进行深刻反思和调整。
二、运用数字化(数字资产)转型
随着 IT 及 IoT(Internet of Things: 物联网)的高速发展,商业社会所产生的数据飞速增长,正是看到了数据作为未来社会新价值源泉的力量,日立的 Lumada 顺势而生。Lumada 一词由“illuminate(照耀、点亮)”与“data(数据)” 组合而成,意思是“使客户的数据得到有效利用并将其转换为价值”。Lumada是日立的解决方案,它是一项服务,也是一种技术,目的在于融合彼此的知识经验和数据,发现潜在课题,快速制定解决方案并创造出新的价值,实现 DX(数字化转型)。
为摆脱困境并重塑核心竞争力,日立从2010年开始推进全面的数字化转型。具体举措包括:
1、聚焦核心业务:日立剥离了化工、建筑机械等不匹配的部门,将业务重心转向高附加值的工业软件、硬件及基础设施数字化。合并子公司数量已从2015年的1000多家减少到目前的614家。2008年,其中22家在东京证券交易所单独上市,而现在一家也没有。从化工到建筑机械等不匹配的部门被以3.3万亿日元的价格忍痛出售。
2、收购与整合优质资产:2020年,日立以68亿美元收购瑞士ABB电网业务的多数股权,以强化其在电网领域的全球竞争力;2021年,斥资96亿美元收购美国软件供应商GlobalLogic,通过整合先进的IT技术,加速其工业数字化解决方案的开发。
3、开发数字化平台"Lumada":Lumada是一个数据科学平台,为基础设施运营商提供工业物联网(IIoT)和数据分析服务。自2016年成立以来,Lumada逐渐成为日立利润增长的核心驱动力,预计今年将贡献核心收益的41%。
4、组织和文化变革:日立减少了集团内的孤岛式运作,将子公司数量从2015年的1000多家减少到614家。实施治理改革,鼓励高管持股以增强与投资者的利益一致性,提升企业管理透明度
5、专注于人工智能与清洁能源:日立通过数字化技术推动电网和数据中心节能,积极应对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能源需求增长。在工业领域推广数据货币化,利用AI技术提供高价值解决方案。
6、加强市值管理:向广大投资者及时传递公司已从拥有114年历史的制造业企业集团向工业软件和硬件供应商转型。其市值在过去两年中增长了三倍,超过1000亿美元。
三、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启示
日立的成功经验为中国制造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重要启示:
1、聚焦核心业务,优化资源配置:制造业企业应聚焦具有竞争优势的核心领域,剥离或优化非核心业务,提升资源使用效率。
2、善用并购推动技术升级:日立通过并购优质资产快速获得技术和市场优势。中国企业可以借鉴这一模式,通过并购获取先进技术与高端市场。
3、开发数字化平台,提升数据价值:制造业企业可以通过建设数字化平台,将数据科学融入传统业务,提升决策效率与客户价值。
4、推动组织变革,提升管理效能:减少冗余组织结构,推动信息共享与高效协作,提升企业整体运作效率。
5、布局人工智能与新能源:
借助数字化和AI技术优化能源使用效率,抢占清洁能源和智能制造的战略制高点。
6、增强国际化能力:日立62%的收入来自海外市场,中国制造业企业应加强国际化布局,积极参与全球竞争。
总之,日立的数字化转型是制造业企业从困境到崛起的典范,其通过聚焦核心业务、开发数字化平台及推动文化变革,成功重塑了市场地位。中国制造业企业应以此为鉴,在数字化浪潮中抓住机遇,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型升级
资料来源:根据《金融时报》、同花顺、中关村国睿金融与产业发展研究会研究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