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类新质生产力助力中国经济重现《繁花》似锦
近日热播的电视剧《繁花》,讲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上海,以阿宝为代表的奋进者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时代大潮中顺势而上,抓住机遇施展抱负才华的故事。
从1978年开始,迄今中国已经走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程。一方面,这段时期的经济大发展史无前例,改变了中国的发展进程,改变了世界格局;另一方面,虽然这个时期一波三折,当下仍然在延续过程中,但大致可以说,改革开放的过程走过了一个松紧起伏的完整小周期,从解放思想到统一思想,从勇于开创到重守规矩,展示着历史螺旋式上升的轨迹。
2019年4月政治局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清醒看到,经济运行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外部经济环境总体趋紧,国内经济存在下行压力,这其中既有周期性因素,但更多是结构性、体制性的,必须保持定力、增强耐力,勇于攻坚克难。
经历了两轮经济周期,从乐观的角度来看,我们有理由期待中国经济的《繁花》再次盛开。这一次的催化剂可能是中国积极参与到与全球南方国家的深度合作,以及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新质生产力,是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的新的词汇,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为新时代新征程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我们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特点,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依靠创新驱动是其中关键,代表一种生产力的跃迁,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不仅意味着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更体现了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习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后,专家学者给出一系列解读。例如研究员、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表示,新质生产力由新制造、新服务、新业态构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代表的新制造,以高附加值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新服务,以及以全球化和数字化为代表的新业态形成的聚合体就是新质生产力。
换一个角度,能够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生产力就是新质生产力,可以从三个类别或者维度去实现。与普通人关注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驾马车”不同的是,经济学家认为,全要素生产率是理解经济增长的关键指标。党的二十大报告就指出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高质量发展。
理解经济下行最有代表性的数据还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世界银行在2020年发表的一个研究指出,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全要素生产率是基本稳定在3%左右。而2000-2009年的高增长主要来自于有形资本投资的贡献。世界银行发现,2010-2019年,中国有形资本和人力资本的贡献和前十年相比基本是相同的,这十年经济下行主要是因为全要素生产率从前十年的3.1%,下降到了1.1%。
二、第一类新质生产力
第一类新质生产力是科学技术创新运用到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所形成的生产力。
实际上,全要素生产率在2010-2019年的下行是一个全球的现象,过去的低增长、低利率和低通胀这样一个“新常态”,本质上是全球各国的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纽约大学教授Thomas Philippon发现,无论是美国现在最大的20家公司还是每个行业最大的4家公司,它们招聘的人、进行的投资、销售的收入占GDP的比重其实都远远小于过去历史上面的前20大公司或者是每个行业的前4大公司(例如通用电气、通用汽车、波音、美孚石油、沃尔玛、AT&T,IBM等),特别是2000年以后的大企业,它们对实体经济,对其它企业的贡献其实是越来越少了。
过去希望通过科技创新能够带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是数据非常清晰地显示,头部企业在过去二十年时间,规模越来越大,它们的财富越来越多,但是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却在减小。Philippon教授把这个现象称为“大逆转”。
三、第二类新质生产力
第二类新质生产力是将进一步学习先进管理实践能力带来的生产力。
斯坦福大学的Nicholas Bloom教授提出管理实践也是一种生产力的新理论。不同企业在管理实践上的能力有比较大的差距,这对企业业绩表现有着直接的影响。Bloom教授发现,国家与国家之间在生产率上的差异,平均来说,有30%来自于企业管理实践的差距,在一些国家这一贡献度甚至超过50%。用不同维度的管理指标打分,中国企业的管理实践能力相对过去有很大的提升,平均得分高出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企业的差距依然比较大。另外,中国虽然平均得分高,但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管理能力差别较大,在这一点上,也落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例如印度和巴西。
很显然,第一类新质生产力对应的技术创新是不容易获得的,需要长期的努力,但Bloom教授最有意思的发现是,先进的管理实践能力是一种软技术,是可以在短期内提高的。Bloom教授带领团队在印度纺织企业进行实践,采取五个月的标准化管理实践改进的企业,在一年时间里相比未改进的同类企业的生产率提升了17%,利润多出30万美元,而这些企业的平均年销售额为745万美元。
因此,提升管理实践的能力,形成第二类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应该加以重视和推广。关键是企业和企业之间,城市和城市,政府与政府之间相互学习,让好的管理实践能力尽快得到扩散和传播。
四、第三类新质生产力
第三类新质生产力来源于尽快消除要素资源错配和扭曲给经济发展带来的阻力。中国企业体现在管理能力和科学技术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资源错配带来的扭曲造成的。
中国经济学界过去十年最热门的研究领域就是理解资源错配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束缚。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有谢长泰教授、宋峥教授、白重恩教授等人。谢长泰与合作者研究了中国企业在1998-2005年的数据后发现,如果中国企业的劳动和资本可以达到美国企业1997年的配置效率,就可以每年提升2个百分点的全要素生产率。
我们也可以换一个角度,把资源错配带来的扭曲和束缚看作是一种与新质生产力不匹配的旧生产关系。消除这种扭曲和束缚就是建立新质生产关系,形成能够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第三类新质生产力。
五、三类新质生产力助经济
这三类新质生产力,对应三个D开头的英文单词,De-Distortion(消除扭曲)、Diffusion(能力扩散)、Discovery(促进发现)。
如果用金字塔来形容,第三类和第二类新质生产力处于底部和中部,第一类新质生产力处于顶部。如果我们不能把底部和中部的基础夯实打牢,顶部也很难培养出来,即使有一些突破,仍然会面临短板,继续被“卡脖子”。
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代表的新制造,以高附加值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新服务,以及以全球化和数字化为代表的新业态,形成的聚合体就是新质生产力。
资料来源:本文根据香港方德金控首席经济学家夏春观点整理。